Biographie

20世纪20年代
照片:20年代的赵无极。

1920

赵无极,1920年2月生于北京。根据中国资料,他的出生日期为13号;加入法国国籍时,根据当时的出生证明,则为1号。
他出身于赵氏家族,一个源于宋朝的古老世家。
当他抵达法国,“赵无极”变成“Zao Wou-ki”,“Wou-ki”为其名。
赵无极在南通(位于上海北方的小城)度过了童年岁月,读完了小学和三年初中。他的父亲是这座小城里的一位银行家。
20世纪30年代

1930

赵无极从十岁起便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作画,赵氏一家作为书香世家,非常尊重绘画艺术。
赵无极师从祖父,学习书法。

1935

15岁时,赵无极通过了杭州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这所学院,他接受了中西方教师为期6年的教育。
他很早就放弃了必修课,投身于油画的学习。
1938年,面对日军的进攻,杭州美术学院迁往陪都重庆。
1935年,赵无极在杭州美术学院。
20世纪40年代
1946年赵无极与其姊妹在杭州。

1941

毕业后,赵无极成为了杭州美术学院的一名助教。
在重庆的第一次个人展。
在这个时期,赵无极深受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影响,他从伯父巴黎带回来的明信片上,或通过他在法国租界书店买的《生活》(Life)、《哈珀集市》(Harper’s Bazaar)或《时尚》(Vogue)等美国杂志上刊登的复制品,发现了这些作品。

1946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瓦蒂姆·埃利塞夫(Vadime Elisseeff)在重庆见到了赵无极,强烈鼓励他去巴黎。
这位外交官将赵无极20件左右的作品带去巴黎,并将其作为“当代中国绘画展览”的一部分陈列在塞尔努斯基博物馆。

1947

在上海的一场个人展览结束后,赵无极征得父亲同意,决定搬到巴黎继续他的艺术求学。
出发去法国前,赵无极与全家在上海港口,1948年2月26日。
1948年赵无极在巴黎。
1948
2月26日,赵无极携第一任妻子谢景兰远赴法国。在长达36天的海上生活之后,他们在马赛上岸,北上到达巴黎。
他喜欢探索巴黎,在卢浮宫渡过下午时光。
他在蒙帕纳斯区安顿好,在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工作室附近的一个工作室里。去法盟学习法语,经常去大茅屋(Grande-Chaumière)美术学院。
他日后说,他是在巴黎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他的新朋友包括美国艺术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诺曼·布鲁姆(Norman Bluhm)和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加拿大艺术家让-保罗·里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葡萄牙艺术家玛丽亚·海伦娜·维埃拉·达席尔瓦(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德国艺术家汉斯·哈东(Hans Hartung)和法国艺术家皮埃尔·苏拉格斯(Pierre Soulages)。
1949
赵无极接触版画艺术。
赵无极的第一次巴黎个人展,在克勒兹(Creuze)画廊举行。
20世纪50年代
1950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版画作品》出版了,亨利·米肖尚未见过赵无极,
便自发性地为赵无极的第一批平版作品写了八首诗。这是两个人之间持久友谊的开始。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版画作品》,1950

1951

1951年1月,经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引荐,商人皮埃尔·勒布(Pierre Loeb)参观了的赵无极的工作室。赵无极的第一次展览于1951年6月在皮埃尔(Pierre)画廊举行。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57年。
在一次瑞士之旅中,赵无极接触到了保罗·克利(Paul Klee)的作品。
透过他的作品,赵无极接触到了另一种绘画方式,这引导他走向了抽象。
从1953年开始,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变化:“静物和花朵不在存在。我倾向于一种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写作。”
1954
赵无极在辛辛那提美术博物馆的作品回顾展。
赵无极在巴黎创作《沙漠》时,遇见了作曲家埃德加·瓦雷斯(Edgar Varèse)。他们成了密友。1964年,埃德加·瓦雷斯(Edgar Varèse)去世一年前,赵无极作画一幅,致敬这位作曲家。
1955
这一年,赵无极最后一次在皮埃尔(Pierre)画廊办展,并开始与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合作,他从1950年起就认识法兰西画廊的主理人:吉奥多·卡普托(Gildo Caputo)和弥亚姆·普雷沃(Myriam Prévot)。
和让-保罗·里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在赵无极工作室,在作品《雷击》之前,1956年。
1958年,和皮埃尔 ·苏拉格斯( Pierre Soulages )
1957
第一次在巴黎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展出。在这里他结识了皮埃尔·苏拉格斯(Pierre Soulages),汉斯·哈东(Hans Hartung)和阿尔弗雷德·马内西耶(Alfred Manessier)。
赵无极为诗人勒内·查尔(René Char)的《花园里的同伴》创作了四幅版画插图。直到1988年诗人去世时,两人都保持着密切的友谊。
这年秋天,赵无极去了纽约,与他的兄弟吴伟住在一起。期间,他会见了美国商人塞缪尔·库茨(Samuel Kootz)和许多之后与他建立了友谊的艺术家,包括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康拉德·马克-雷利(Conrad Marca – Relli)、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威廉·巴约特(William Baziotes)、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詹姆斯·布鲁克斯(James Brooks)和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在他看来,美国绘画艺术,尤其是纽约学派的绘画,比欧洲绘画更加原生态,更有自发性。
他随后与皮埃尔和柯莱特·苏拉格斯(Pierre Soulages, Colette Soulages)去了夏威夷和日本。
1958
赵无极在香港度过了半年时光,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陈美琴。
1959
赵无极在纽约库兹(Kootz)画廊展出了第一次纽约个人展。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去纽约,直到1965年。
这一年,他在巴黎买下一座旧仓库,改造成了一个画室。
1958年,和第二任妻子陈美琴在香港
20世纪60年代
1961
第一次在日本东京画廊(Tokyo Gallery)展出。
《在玛格家》,高耳夫-胡安,1962年3月3日。乔安·米切尔(Joan Mitchell),帕特西亚·马蒂斯(Patricia Matisse),
陈美琴(May Zao),让-保罗·里奥佩尔(Jean-Paul Riopelle),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isse)和赵无极。
1962
赵无极为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西方的诱惑》创作了十幅版画插图。安德烈·马尔罗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
在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支持下,赵无极于1964年获得了法国国籍。
1965
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纽约库兹(Kootz)画廊展出,画廊于1967年关闭。
埃森福柯旺博物馆回顾展。
1967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期间,赵无极参加了法国馆的展览。
1968
在洛杉矶的弗兰克·珀尔斯画廊(Franck Perls Gallery)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
1969
在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魁北克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
在巴黎工作室,在作品《29.09.64》和第一版《21.09.64》之前。约1964年。巴德拍摄。
20世纪70年代
1973年,莫若尔(Mohror)拍摄。
1970
赵无极担任萨尔兹堡音乐节夏季研讨会的负责人。
1971
在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的鼓励下,他重新发现了中国水墨的挑战性技巧。
1972
第二任妻子陈美琴于1972年3月去世。
三月末,赵无极启程回国看望1948年到法国后就再未见过的家人。
1973-1975
在妻子离世的悲伤中度过几个月后,赵无极又开始创作一些巨幅画作,1975年在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展出。
于1974年和1975年回到中国。
在紫禁城前,1973年。
和让·雷玛利(Jean Leymarie)和他的妻子弗朗索瓦在巴塞罗那乔安·普拉茨画廊(Galerie Joan Prats)开幕时。
1977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Fuji Television Gallery)展出了14幅画作,其中大部分是大型作品,其中包括《致敬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 )》(200×525厘米)。
多亏了画廊馆长山本素木(Susumu Yamamoto),一些作品进入了日本的大型收藏,包括箱根博物馆和石桥基金会。
赵无极与弗朗索瓦·马尔凯(Françoise Marquet)于7月结婚。
1978
赵无极捐献了一些作品给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已经由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版画作品形成一个系列。这些赠予作品于次年对外展出。
1979
纽约商人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isse)参观了赵无极的工作室,并建议他在自己的画廊里举办一场绘画和素描展览。对赵无极来说,15年后再回到纽约开画展,意义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
1980
赵无极被委任为巴黎国家装饰艺术学院壁画教授。
1981年在巴黎的画室里画中国水墨画。塞尔日·兰萨克(Serge Lansac)拍摄。
1982年,勒内·查尔(René Char)在索格岛的勒内·查尔之家坎普顿酒店开业。
弗朗索瓦·马尔凯(Françoise Marquet)拍摄。
1981 – 1982
赵无极为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的展览完成了两幅三联画。这是他在法国博物馆的第一次展览。其后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的七个博物馆展出。
1982
赵无极和弗朗索瓦分别访问了香港、上海、杭州和西安,然后应中国艺术家协会的邀请前往北京。
1983
赵无极前往台湾国家历史博物馆参加展览。在这次访问中,他在中国宗师张大千去世前几个月去拜见了他。
应中国文化部邀请,赵无极自1948年以来首次在祖国北京国家博物馆和他在杭州求学的学校——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展出。
1984
由于他的个人工作不再使他能够承担这一责任,他辞去了国家装饰艺术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
他被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Jack Lang)任命为
1983年与弗朗索瓦在台北张大千工作室。
1985
赵无极和他的妻子弗朗索瓦被邀请到杭州美术学院任教:他教授绘画和炭笔画,她教授博物馆学。
1985年在杭州美术学院上课。
1986年与让·雷玛利(Jean Leymarie)在罗马梅蒂奇城堡。
1986
法国画廊(Galerie de France)在巴黎展出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三联画(2.80 x 10米),这幅画是赵无极为朋友贝聿铭在新加坡的来福士城(Raffles City)建筑群完成的。
这是赵无极在这个画廊的最后一次展览。
1988
在他抵达法国40周年之际,他在巴黎库里亚画廊(Artcurial)举办了一场展览。
20世纪90年代
1991-1992
在埃克斯-普罗旺斯的瓦萨雷利(Vasarely)基金会和里斯本卡卢斯特·古勒本奇安(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会举办展览。
1993
赵无极被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提升为荣誉军团司令官。
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博士。
台北美术馆回顾展。
1994
墨西哥当代艺术文化中心回顾展。
赵无极获得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绘画奖。
1994年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得主:查尔斯·克雷阿(Charles Correa)(建筑)、赵无极(绘画)、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雕塑)和亨利·杜迪耶(Henri Dutilleux)(音乐)。
画像,1997年。周拍摄。
1996
台湾高雄美术馆及香港美术馆回顾展。
赵无极为葡萄牙里斯本的“东方”地铁站准备一个雄心勃勃的陶瓷墙板项目(约13米长),该项目已于1998年5月完工。
1997
赵无极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 访华。
他参加了由他的朋友贝聿铭设计的京都美秀美术馆的开幕仪式。
1998
赵无极在上海博物馆参加法国艺术行动和欧莱雅赞助的大型回顾展。
该展览随后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和广州美术馆展出。
1998年11月4日在上海开幕式。
21世纪
2000
赵无极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他的作品是在巴黎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帝王的荣耀”大型展览的当代作品的一部分。
2001
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塞尔伊克塞尔博物馆回顾展。
2002
赵无极当选为美术学院院士,接替让·卡尔祖(Jean Carzou)的席位。他于2003年11月26日正式上任。
2003
在纽约的马尔伯勒画廊和赫尔辛基的泰德哈利展出。
在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举办了这位艺术家在法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展出了位于世界各地的大约100件作品,吸引了13.5万名参观者。
2003年11月26日,在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三联画《89年5月至9月》前,时值他被授予院士之剑。
丹尼斯·布沙尔(Dennis Bouchard)拍摄。
2004-2005
敦刻尔克美术博物馆、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东京普利司通博物馆和比亚里茨贝尔维尤空间回顾展。
2005年,他与贝聿铭在纽约。
2005年,与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在马蒂尼翁酒店,
2006
贝聿铭为苏州新博物馆揭幕,以《黑白之梦》为主题的赵无极作品展出。
赵无极被希拉克总统提升为法国
2008
赵无极为塞夫勒国家制造公司生产了两套原创花瓶。
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巴黎为他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在中国苏州博物馆展出。
作品在伊苏丹圣罗克博物馆展出。
赵无极决定停止油画创作。
2009
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重要的专著,其中包括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的一篇未出版的文艺评论,300本重版,以及最新的文艺评论。
Années 2010

2010

赵无极在2010年春天创作了人生中最后的几幅水彩画。
《致敬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三联画(1991)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展出,同时展出了奥赛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杰作。
在里斯本维埃拉·达席尔瓦-阿帕德·塞奈什(Árpád Szenes)基金会展出。
赵无极为图尔的圣科斯梅修道院食堂设计的14幅彩色玻璃窗的揭幕,为他的应用艺术作品(为塞夫勒和戈比林的国家制造商设计的作品,以及利摩日Bernardaud工作室的瓷器作品)设展。

2011

赵无极和妻子弗朗索瓦在瑞士杜里定居。

2012

在鲁昂美术博物馆展出他最近的水彩画,以及《致敬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三联画。

2013

赵无极于4月9日在Nyon医院去世。根据他的意愿,他的葬礼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举行。
石桥基金会在东京普利司通艺术博物馆设立一间陈列室以纪念赵无极。
瑞士洛卡诺市举办了他去世后的第一次回顾展,展出了由瑞士出版商兼艺术品交易商内斯托·贾科梅蒂(Nesto Jacometti)遗赠给该市的藏品。早在1950年至1965年,赵无极就与他合作。
赵无极的作品目前列入150多个收藏系列和20个国家展出。
弗朗索瓦·马尔凯(Françoise Marquet)和扬·亨德根(Yann Hendgen)
2010年7月,在图尔的圣科斯梅修道院,在阅读椅的窗户前。菲利普·库图基斯(Philippe Koutouzis)拍摄。